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名家文集梦远首页史籍历史戏曲戏剧笔记杂录启蒙修身
外国文学总集选集诗文评论古典小说诗词歌赋先秦典籍诸子百家四库提要
国选文学 > 笔记杂录 > 传灯录 | 上页 下页
卷七(5)


  兴善惟宽

  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者。衢州信安人也。姓祝氏。年十三,见杀生者。尽然不忍食。乃求出家。初习毗尼,修止观。后参大寂,乃得心要。唐贞元六年。始行化于吴越间。八年,至鄱阳。山神求受八戒。十三年,止嵩山少林寺。

  僧问:“如何是道。”师云:“大好山。”僧云:“学人问道,师何言好山。”师云:“汝只识好山,何曾达道。”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师云:“有。”僧云:“和尚还有否。”师云:“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师云:“我非一切众生。”僧云:“既非众生,是佛否。”师云:“不是佛。”僧云:“究竟是何物。”师云:“亦不是物。”僧云:“可见可思否。”师云:“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云不可思议。”

  元和四年。宪宗诏至阙下。白居易尝诣师问曰:“既曰禅师,何以说法。”师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又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师云:“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起念。”又问:“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又问:“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耶。”师曰:“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有僧问:“道在何处。”师曰:“只在目前。”曰:“我何不见。”师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曰:“我有我故即不见,和尚见否。”师曰:“有汝有我,展转不见。”曰:“无我无汝还见否。”师曰:“无汝无我,阿谁求见。”

  元和十二年二月晦日。升堂说法讫,就化。寿六十三腊三十九。归葬于灞陵西原。敕谥大彻禅师元和正真之塔。

  东寺如会

  湖南东寺如会禅师者。始兴曲江人也。初谒径山,后参大寂。学徒既众。僧堂内牀榻为之陷折。时称折牀会也。自大寂去世。师常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谭诵忆不已。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云即佛。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时号东寺为禅窟焉。

  相国崔公群出为湖南观察使。见师问曰:“师以何得。”师曰:“见性得。”师方病眼,公讥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师曰:“见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谢之。法眼别云:“是相公眼。”

  师问南泉:“近离什么处来。”云:“江西。”师云:“将得马师真来否。”泉云:“只这是。”师云:“背后底你。”无对。长庆代云:“大似不知。”保福云:“几不到和尚此间。”云居锡云:“此二尊者尽扶背后。只如南泉休去,为当扶面前,扶背后。”

  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崔云:“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云:“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仰山来参。师云:“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山云:“恁么相见莫不当否。”师归方丈,闭却门。仰山归,举似沩山。沩山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山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他。”复有人问师曰:“某甲拟请和尚开堂,得否。”师曰:“待你将物裹石头暖即得。”彼无语。药山代云:“石头暖也。”唐长庆发卯岁。八月十九日归寂。寿八十。敕谥传明大师,塔曰永际。

  鄂州无等

  鄂州无等禅师者。尉氏人也。姓李氏。初出家于龚公山。参礼马大师,密受心要。后往随州土门。尝谒州牧王常侍者。师退将出门。王后呼之云:“和尚。”师回顾。王敲柱三下。师以手作圆相。复三拨之便行。

  师后住武昌大寂寺。一日,大众晚参。师见人人上来,师前道不审。乃谓众曰:“大众适来声向什么处去也。”有一僧竖起指头。师云:“珍重。”其僧至来朝上参次。师乃转身面壁而卧。佯作呻吟声。云:“老僧三两日来不多安乐。大德身边有什么药物,与老僧些少。”僧以手拍净瓶云:“这个净瓶什么处得来。”师云:“这个是老僧底。大德底在什么处。”僧云:“亦是和尚底,亦是某甲底。”唐大和四年十月示灭。寿八十二。

  归宗智常

  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上堂云:“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汝,亦无汝用心处。莫就他觅。从前只是依他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

  僧问:“如何是玄旨。”师云:“无人能会。”僧云:“向者如何?”师云:“有向即乖。”僧云:“不向者如何?”师云:“谁求玄旨。”又云:“去,无汝用心处。”僧云:“岂无方便门令学人得入。”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云:“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师敲鼎盖三下,云:“子还闻否。”僧云:“闻。”师云:“我何不闻。”僧无语。师以棒趁下。

  师尝与南泉同行。后忽一日相别。煎茶次,南泉问云:“从前与师兄商量语句。彼此已知。此后或有人问。毕竟事作么生。”师云:“这一片地大好卓庵。”泉云:“卓庵且置,毕竟事作么生。”师乃打却茶铫便起。泉云:“师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师云:“作这个语话。滴水也销不得。”

  僧问:“此事久远如何用心。”师云:“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听不闻。诸圣呵呵笑。”

  师因俗官来。乃拈起帽子两带云:“还会么。”俗官云:“不会。”师云:“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

  师入园取彩次。师画圆相,围却一株。语众云:“辄不得动着这个。”众不敢动。少顷,师复来,见菜犹在。便以棒趁众僧云:“这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底。”

  师问新到僧:“什么处来。”僧云:“凤翔来。”师云:“还将得那个来否。”僧云:“将得来。”师云:“在什么处。”僧以手从顶擎棒呈之。师即举手作接势,抛向背后。僧无语。师云:“这野狐儿。”

  师铲草次,有座主来参。值师锄草忽见一条蛇。师以锄铲。座主云:“久向归宗。到来只见个粗行沙门。”师云:“是你粗是我粗。”云:“如何是粗。”师竖起锄头。云:“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云:“与么则依而行之。”师云:“依而行之即且置。你什么处见我斩蛇。”无语。

  云岩来参,师作挽弓势。岩良久作拔剑势。师云:“来太迟生。”有僧辞去。师唤:“近前来,吾为汝说佛法。”僧近前。师云:“汝诸人尽有事在。汝异时却来这里。无人识汝。时寒,途中善为去。”

  师上堂云:“吾今欲说禅,诸子总近前。大众进前。”师云:“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僧问:“如何是观音行。”师乃弹指云:“诸人还闻否。”僧曰:“闻。”师云:“一队汉向这里觅什么。”以棒趁出大笑归方丈。

  僧问:“初心如何得个入处。”师敲鼎盖三下云:“还闻否。”僧云:“闻。”师云:“我何不闻。”师又敲三下问:“还闻否。”僧云:“不闻。”师云:“我何以闻。”僧无语。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江州刺史李渤问师曰:“教中所言须弥纳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谭否。”师曰:“人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李曰:“然。”师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着。”李俛首而已。

  李异日又问云:“大藏教明得个什么边事。”师举拳示之云:“还会么。”李云:“不会。”师云:“这个措大,拳头也不识。”李云:“请师指示。”师云:“遇人即途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

  师以目有重瞳。遂将药手按摩。以致目眦俱赤。世号赤眼归宗焉。后示灭。敕谥至真禅师。


国选文学(gx.hkz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