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选文学 > 笔记杂录 > 广东新语 | 上页 下页 |
宫语(2) |
|
明诚书院 明诚书院。在增城县城中。湛文简所建。堂上有心性图及文简所书心性图说。右隅有王文成所书五言古诗。今阳明集中。书泉翁壁诗是也。行书字大如拳。漫灭不可尽识。堂后石刻文简像。幞头执简。上有隶书心性图说。甘泉书院遍天下。此其发祥之地。故尤重云。 白云书院 白云之山有三寺。中曰白云。左月溪。右景泰。盖山中之三胜也。嘉靖间。三寺既毁。于是泰泉黄公。以景泰为泰泉书院。铁桥黄公。以月溪为铁桥精舍。甘泉湛公。以白云为甘泉书院。自作白云记。谓仙变释。释变儒。王青萝读而嘉之曰。其变之终于正矣乎。遂书白云三变匾而揭焉。 西樵三书院 西樵之西。有山从端州来。至南海黄冈。渡江而东。有石迹。为石头村。又南而北。绵延数十里。丘垤连累者百数。乃崛起而为西樵。中有书院三。其曰石泉书院者。方文襄所营。在紫云峰。曰大科书院者。湛文简所营。在大科峰。曰四峰书院者。霍文敏所营。在鸡冠、紫姑、龙爪、聚仙四峰之间。当时三书院鼎足而立。三公讲学其中者历十年。世宗御极。相与应召而起。方为内阁辅臣。霍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入弼东宫。湛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同时尊显。世之所难也。论者谓山有神灵使然。父老云。昔年兹山。岚雾溟蒙覆其半。昏旦莫辨。近三十年。明净秀露。无复岚雾掩焉。亦山之遭遇。非偶然也。 万卷堂 东莞陈琴轩先生琏。致仕后。开万卷堂。书多秘馆所无。四方学者至。必馆谷之。而丘文庄于琼州学宫为石室。藏书以惠学者。皆盛德事也。 合道山房 吾乡有烟管山。巃嵸特出。其脉逶迤而下。为丘陵者三四。复崛起为一大山。其冢高而长。形如船覆。因名之曰覆船。其大与烟管相若。而势稍平。四围冈阜宫之。扈者、(山人)者、岿者远近连属。凡数十百计。皆以二山为宗。形家者谓烟管上应太阳。覆船上应太阴。从太阳而落为太阴。一南一北。如日月相配。有妙道之象焉。予草堂在二山间。背覆船而右烟管。将以阴为体而阳为用。以师夫二山。于是题其堂曰合道。而为铭曰。烟管在北。覆船在南。吾居其中。与之相参。覆船在南。烟管在北。吾居其中。与之相翼。以身为宫。广如虚空。能与地塞。能与天通。以心为佩。光无外内。能与日明。能与月晦。 三楼 三楼。一曰越华楼。故在广州城西戙船澳。南越王佗。以陆大夫有威仪文采。为越之华。故作斯楼以居之。或曰。越华楼一名越华馆。佗作此以送陆贾。因迩朝台称朝亭。唐改曰津亭云。自古文人至越者。始陆贾。继终军。皆有光于越。而军与韩千秋节烈尤伟。予尝欲重建此楼以祀之。一曰越望楼。在藩司堂后。枕玉山而面珠海。山川千里。极目无际。亦南天杰构。今不存。一曰玉山楼。在粤秀山上。洪武初。都指挥花英所建。以祀越先贤高固、杨孚、董正、罗威、唐颂、疏源、陈临、王范、黄恭九人。玉山为五岭山川之望。九贤为十郡人文之望。玉山有此楼。楼有此九贤。可以不朽。 六楼 广州有崇楼四。在南者曰拱北。故唐之清海楼也。其地本番、禺二山之交。刘龑凿平之。迭石建双阙其上。宋经略某改双阙为双门。民居其下。今号曰双门底云。北曰镇海。在粤秀山之左。洪武初。永嘉侯朱亮祖所建。以压紫云黄气之异者也。广州背山面海。形势雄大。有偏霸之象。是楼巍然五重。下视朝台。高临鴈翅。实可以壮三城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者也。西曰观海。在大观桥上。今废。中曰岭南第一楼。在坡山五仙观中。洪武初。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所建。四穿无壁。栋柱皆出石墙上。以悬禁钟而已。四楼惟镇海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白云含吐。若有若无。晴则为玉山【即粤秀】。之冠。雨则为昆仑【番大舶也】。之舵。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外则有端州阅江楼。江。西江也。其水自梁、益二州。经流数千里。会五十余州之水而下。其大者为郁、黔、桂、绣、临、贺之水。分为二江。复合而为一。洪波漭瀁。无支流以疏播之。至端州。而羚羊之峡绾毂其口。不能遽泄。每当夏月。崩腾怒涌。载于高地。为暴涨以鱼鳖吾民。楼之建。所以砥狂澜而锁钥西疆者也。其基在石头冈之上。冈临江崛起。巨石厜(厂义)。府治第一重捍门也。楼势峥嵘。望如山岳。前后楼二。各三重。左右楼一。各二重。左右耳楼四。各二重。凡大小八楼。合而为一。外此则惠州有合江楼。东、西二江汇其东。丰、鳄二湖潴其西。而象岭、罗浮前后屏拥。其水大而山雄。境清而气秀。又为岭以东之最胜。是为东粤六楼也。 碧玉楼 碧玉楼在白沙先生宅。小庐山西。碧玉长六寸许。宽半之。上锐下丰。旁有两耳。耳有孔可以组穿约。盖古命圭之属。记曰。命圭自九寸以下。又曰。圭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是也。白沙以总督朱英之荐。于是宪庙以此圭聘先生。先生建楼藏之。名碧玉楼。又尝自称碧玉老人。郡人黄泰泉诗。百年闻道属斯人。碧玉中藏太古春。邝湛若诗。碧玉楼前千仞雪。肯容狂简礼簪裾。 高楼 广州诸大县。其村落多筑高楼以居。凡富者必作高楼。或于水中央为之。楼多则为名乡。遥望木棉榕树之间。矗立烟波。方正大小。一一相似。势如山岳之峙。皆高楼也。楼基以坚石。其崇一丈七八尺。墙以砖或牡蛎壳。其崇五六丈。楼或单或复。复者前后两楼。盘回相接。雨水从露井四注。名回字楼。罩以铁网铜罛。隐隐通天。楼内分为三重。每重开三四小牖以瞭望。顶为战棚。积兵器炮石其上。以为御敌之具。寇至则一乡妇女。相率登楼。男子从楼下力斗。斗或不胜。则寇以秋千架巨木撞楼。或声大铳击之。或以烟火焚熏。楼中人不能自固。争从楼窗自堕。以求缓须臾之死。惨不可言。是楼虽壮观瞻。亦寇盗之招。此乡落之莫可如何者也。 |
国选文学(gx.hkzww.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