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选文学 > 鲁迅 > 集外集 | 上页 下页 |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2) |
|
著者自叙传略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⑥,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⑦了,分在机关科⑧。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⑨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⑩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⑾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⑿,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还应该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画⒀,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⒁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一直到现在。⒂近几年,我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⒃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了我的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只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其余还散在几种杂志上。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 【注释】 ⑥ 变故:指鲁迅祖父周福清(介孚)因科场案入狱一事。 ⑦ 水师学堂:即江南水师学堂,清政府一八九〇年设立的一所海军学校。初分驾驶、管轮两科,不久增添鱼雷科。 ⑧ 机关科:即管轮科,现称轮机农业。 ⑨ 矿路学堂:即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⑩ 东京的豫备学校:指东京弘文学院,创办于一九〇二年,是日本人嘉纳治五郎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补习日语和基础课的学校。 ⑾ 日本的维新:指发生于日本明治年间(1868—1912)的维新运动。在此以前,日本一部分学者曾大量输入和讲授西方医学,宣传西方科学技术,积极主张革新,对日本维新运动的兴起,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⑿ 俄日战争:指一九〇四年二月至一九〇五年九月,沙皇俄国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的侵略权益而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⒀ 小计画:指和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和译介被压迫民族文学等事。参看《呐喊·自序》《〈域外小说集〉序》等。 ⒁ 指周作人和他的妻子羽太信子等。 ⒂ 一九一二年一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约赴教育部任职,同年五月随临时政府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不久,第一科移交内务部,第二科改为第一科,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鲁迅被委任为第一科科长。 ⒃ 指收入本书的《斯巴达之魂》《说恂》和收入《坟》中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 |
国选文学(gx.hkzww.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