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选文学 > 郑振铎 > 中国俗文学史 | 上页 下页 |
第十章 明代的民歌 一 |
|
元代散曲到了第二期已是文人们的玩意儿了;和诗、词是同流的东西,离开民间是一天天的远了。到了元末明初,刘东生、贾仲名、汤舜民等人出来,虽使曲坛一时现出不少的活气,却也使散曲走入了魔道,永远的不能翻身。他们所谓“工巧”,所谓“骈丽”,都只是死路一条。其作风既鲜独创,想象力又拙笨异常,只知盗窃诗、词里习见的陈言腐语。我们几乎看不出每个作家有什么不同的风格。他们是那样的陈陈相因呵!周宪王的《诚斋乐府》也未见有什么特色,虽然他的杂剧好的很不少。陈(大声)、冯(惟讷)、梁(辰鱼)、常(伦)、康(海)、王(九思),以及杨氏父子(杨廷和、杨慎)夫妇(慎妻黄氏)也曾名重一时,且时有俊语,不少倩辞,究竟是文人们的创作,不复有民间的气息了;出色当行的民间作风的曲子,在明代是几乎绝迹了。 《诚斋乐府》,明朱有炖作。朱有炖,号诚斋,明太祖之孙,袭封国王,谥“宪”,故世称周宪王。作有杂剧31种,总称《诚斋乐府》。 但究竟曲子还是在民间流行着的东西,旧的调子死去了,新声便不断的产生出来,填补了空缺。当文人学士们把握住了《小桃红》、《山坡羊》、《沉醉东风》、《水仙子》诸调的时候,民间却早又有新的东西产生出来代替着她们了。 且即在旧的曲子里,流行于民间的,和在文人学士们的宴席之间所流行的,也截然不是同一之物。 文人学士们的作风在向死路上走去,而民间的作品却仍是活人口上的东西。仍是活跳跳的生气勃勃的东西。 而不久,又有许多文人学士们厌弃其旧所有的,而复向民间来汲取新的材料,新的灵感,乃至新的曲调。而立刻,她们便得到了很大的成功。 本章所述及的,只是流行于民间的时曲或俗曲,以及若干拟仿俗曲的作家的东西。对于康、王、杨、陈、冯、常诸人,一概不复论到。他们自会有一般的中国文学史来论叙之的。 |
国选文学(gx.hkzww.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