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名家文集梦远首页史籍历史戏曲戏剧笔记杂录启蒙修身
外国文学总集选集诗文评论古典小说诗词歌赋先秦典籍诸子百家四库提要
国选文学 > 郑振铎 > 中国文学史 | 上页 下页
第四十章 戏文的起来(4)


  四

  其实,就传奇或戏文的体裁或组织而细观之,其与印度戏曲逼肖之处,实足令我们惊异不置,不由得我们不相信它们是由印度输入的。关于二者组织上相同之点,这里不能详细的说明、引证,但有几点是必须提出的:

  第一,印度戏曲是以歌曲、说白及科段三个元素组织成功的。歌曲由演者歌之;说白则为口语的对白,并非出之以歌唱的;科段则为作者表示着演者应该如何举动的。这和我们的戏文或传奇之以科、白、曲三者组织成为一戏者完全无异。

  第二,在印度戏曲中,主要的角色为:(一)拿耶伽(Nayaka),即主要的男角,当于中国戏文中的生,这乃是戏曲中的主体人物;(二)与男主角相对待者,更有女主角拿依伽(Nayika),她也是每剧所必有的,正当于中国戏文中的旦;(三)毗都娑伽(Vidusaka),大抵是装成婆罗门的样子,每为国王的帮闲或侍从,贪婪好吃,每喜说笑话或打诨插科,大似中国戏文中的丑或净的一角,为主人翁的清客、帮闲或竟为家僮;(四)男主角更有一个下等的侍从,常常服从他的命令,盖即为戏文中家僮或从人;(五)印度戏曲中更有一种女主角的侍从或女友,为她效力,或为她传递消息的;这种人也正等于戏文中的梅香或宫女。此外尚有种种的人物,也和我们戏文或传奇中的脚色差不多。

  第三,印度的戏曲在每戏开场之前必有一段“前文”,由班主或主持戏文的人,上台来对听众说明要演的是什么戏,且介绍主角出场来。最初是颂诗祝福,或对神,或对人;其次是说明戏名,与戏房中出来的一个人相问答;再其次是说明剧情的大略或主人翁的性格(大抵是用诗句)。然后后台中主人翁说话的声音可以听得见。这位班主至此便道:“某某人(主角)正在做什么事着呢”而退去。于是主角便由后台上场。这正和我们的传奇或戏文中的“副末开场”或“家门始末”一模一样。我们的“开场”是:先由“末”或“副末”唱念一首《西江月》等歌词,这歌词大抵总是颂贺,或说明要及时行乐之意。然后他向后房问道:“请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甚般传奇?”后台的人(不出场)答曰:“今日搬演的是某某戏。”他便接着说道:“原来是某某戏。”于是便将此戏的始末大概,用诗词念唱了出来。唱完后,他用手指着后台道:“道犹未了,某某人早上。”便向下场门退去,而主角因以上场。为了这是一场过于熟套了,所以通常刻本的传奇常以“问答照常”四字,及必需每剧不同的唱念的《西江月》及“家门”等诗句了之,并不完全将这幕“开场”写出。这便是中、印剧二者之间最逼肖的组织之一。

  第四,印度戏曲于每戏之后必有“尾诗”(Epiloge)以结之。这些“尾诗”大都是赞颂劝诫之语,或表示主人翁的愿望的。唱念着这“尾诗”的必是剧中人物,且常常是主角。如《梭康特娜》唱念“尾诗”的乃是主角国王。如The Little Clay Cart唱念“尾诗”的乃是主角Charudatta。他们的辞句,不外是祷求风调雨顺,人民快乐,君主贤明,神道昭灵一类的话。这还不和我们戏文中的“下场诗”很相同的么?所略异的,我们戏文中的下场诗,大都是总括全剧的情节的,如《琵琶记》的“自居墓室已三年,今日丹书下九天。官诰颁来皇泽重,麻衣换作锦袍鲜。椿萱受赠皆瞑目,鸾凤衔恩喜并肩。要识名高并爵显,须知子孝共妻贤”,《张协状元》的“古庙相逢结契姻,才登甲第没前程。梓州重合鸾凤偶,一段姻缘冠古今”,《杀狗记》的“奸邪簸弄祸相随,孙氏全家福禄齐。奉劝世人行孝顺,天公报应不差移”都是。但说着“子孝共妻贤”及“奉劝世人行孝顺”诸语,却仍是以劝诫之语结的,与印度戏曲的“尾诗”性质仍相肖合。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描述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42出,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

  第五,印度戏曲在一剧中所用的语言文字,大别之为两种:一种典雅语,即Sanscrit;一种是土白语,即Prakrits。大都上流人物、主角,则每用典雅语,下流人物,如侍从之类,则大都用土白。这也和我们传奇中的习惯正同。在今所传的传奇戏文中,最古用两种语调的剧本,今尚未见。然在嘉靖年间,陆采的《南西厢记》等,已间用苏白。而万历中沈璟所作的《四异记》,则丑、净已全用苏人乡语(见郁蓝生《曲品》)。今日剧场上的习惯更是如此。丑与净大都是用土白说话的,即原来戏文并不如此者,他们也要将它改作如此。如今日所演李日华的《南西厢记》,法聪诸人的话便全是苏白,全是伶人自改的。但主人翁,正当的脚色,则完全用的是典雅的国语,决不用土白。这个习惯,决不会是创始于陆采或沈璟的,必是剧场上很早的已有了这种习惯。不过写剧者大都为了流行他处之故,往往不欲仍用土语写入剧中。而依了剧场习惯,把土语方言写入剧本中者,则或当始于沈、陆二氏耳。这与印度戏曲之用歧异语以表示剧中人物身份者,其用意正同。

  在这五点上讲来,已很足证明中国戏曲自印度输来的话是可靠的了。像这样的二者逼肖的组织与性质,若谓其出于偶然的“貌合”或碰巧的相同,那是说不过去的。波耳的《支那事物》(J. Dyer Ball, Things Chinese)说:“中国剧的理想完全是希腊的,其面具、歌曲、音乐、科白、出头、动作,都是希腊的。……中国剧底思想是外国的,只有情节和语言是中国的而已。”如将“希腊的”一语,改为“印度的”,似更为妥当。

  【波耳,即波乃耶(1847~1919),英国传教士。在中国40余年,对中国事物颇有研究。他的《支那事物》(即《中国风土人民事物记》),类似事物辞典,分条目介绍有关中国的事物。搜罗广博,材料翔实。】


国选文学(gx.hkz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