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选文学 > 郑振铎 > 中国文学史 | 上页 下页 |
第六十四章 阮大铖与李玉(1) |
|
昆剧的黄金时代——剧作家空前的努力——两个不同的时期——阮大铖——孟称舜——袁于令、吴炳——范文若、沈嵊——孙仁儒——姚子翼等——马湘兰——以苏州为中心的戏曲的活动——李玉——朱氏兄弟——毕万侯、张大复、陈二白等——尤侗——吴伟业——丘园——周坦纶、稚廉父子——嵇永仁等——浙中的剧作家——李渔与范希哲 一 从天启、崇祯,到康熙的前半叶,乃是昆剧的全盛时代。徐渭时,昆山腔方才崭然露头角;汤显祖时,昆山腔还只流行于太湖流域。但到了这个时代,昆山腔方才由地方戏渐渐地升格而成为“国腔”。资格较老的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等或已被废弃不用,或反退处于地方戏之列;眼看着昆山腔飞黄腾达的由苏、松而展布到南北二京,由民间而登上了帝室。许多贵家富室,几乎都各有一部伶工。阮大铖为《燕子笺》至以吴绫作乌丝栏写呈帝览。不过昆山腔虽发达已极,作者们却还大多数是苏、浙一带的才士,尤其在明、清之间,剧坛几全为苏州、会稽、杭州那几个地方的才士们所包办。这正像元杂剧初期之由大都人包办了的情形相同。 这时,戏曲的作风却是完全受了汤显祖的影响的。而对于曲律,则个个作家都比汤氏精明。原始期戏文的“本色”的作风,固无人问鼎,即梁伯龙、郑虚舟辈的骈俪板涩的标准,也久已为人所唾弃。这一百年来的作家们,几无不是徘徊于雅俗之间的。王伯良的“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的一个口号,几成为一种预言。虽然作者们的才情有深浅,描写力有高下,而其趋向却是一致的。有的作家们,甚至连若士剧的布局、人物,乃至一曲折、一波涛,也加以追摹拟仿。这当然,又成了一种赝品,又入了一层魔障。惟大体说来,有才情的智士究竟要比笨伯们多些,无害其为昆山腔的一个黄金时代。 这时期的作家们,其作剧的勇气的锐利,也大有类于元剧初期的关汉卿们。当沈璟、汤显祖时代,作剧五大本者已为难得,璟一人而作十七剧,已算具有空前的宏伟的著作力了。然而在这时代,竟有好几个作家,乃以毕生之力写作二十剧,三十剧的。莎士比亚一生写了三十七剧的事,在我们文学史上是很少有其匹敌的。而这时李玉、朱素臣诸人,则竟亦有此种伟绩!阮大铖、吴炳们的作剧,是为了自己的娱乐,是偶然兴至的写作。而后半期的李玉、丘园、朱氏兄弟们的作剧,则似不是单纯的为自我表现的创作。昆剧过度发展的结果,需要更多的新剧本。而当易代之际,文士们落魄失志者又甚多。为迎合或供给各剧团的需要而写作着多量的剧本,这当是李、朱们努力作剧的一个解释罢。关汉卿的作剧夥多,也正是为了这同样的理由。 |
国选文学(gx.hkzww.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