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选文学 > 郑振铎 > 中国文学研究 | 上页 下页 |
三国志演义的演化(3) |
|
三 这部“虞氏新刊”的《三国志平话》的发见,在中国小说史上确是一个极大的消息。并不是说,我们发见了一部久已沦没的伟大的名作。这部书实在够不上说是名作,然其关系,则较一部大名作的发见更为重要。最可注意的是:这部“平话”的发见,一面使我们得以窥见元代通俗文学的真实面目与程度,一面也使我们格外的相信,中国小说的历史原是极为悠久的,且种种的所谓通俗小说,其进展的路途也因此而大为我们所明瞭。这实在不是一件小事,不仅仅是使我们震骇于在历来所承认为历史小说之元祖罗贯中氏所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尚有一部所谓元刊本《三国志平话》的存在而已。 与这部《三国志平话》同时发见的尚有其他“全相平话”四种:《武王伐封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及《吕后斩韩信前汉书续集》。每种各三卷,共十五卷。大约我们不能说虞氏所刊的已尽于这五种全相平话。至少在《七国春秋后集》之前,尚有一部《七国春秋前集》,在《前汉书续集》之前,尚有一部《前汉书正集》。在相传为弘伟无比的罗贯中氏的《十七史通俗演义》之前,居然已有了更早的许多部通俗演义,所谓“全相平话”的,这个发见,实不可谓为很细微、无关紧要的。 别的话且不提,现在专就《三国志平话》而论。这一部《三国志平话》,起于“江东吴土蜀地川,曹操英勇占中原。不是三人分天下,来报高祖斩首冤”的一诗,而终于“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司马仲达平三国,刘渊兴汉巩皇图”的一诗。三卷的内容分配,及其起讫,大略如下: 在第一卷的开端,作者便声明,“不是三人分天下,来报高祖斩首冤”。这与后人之以“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模棱的史论式之开端者绝不相同。汉之分为三国,并不是简单的“合久必分”的必然的事,乃是有一宗公案,有一段因果在其间的。“司马仲达”(据原文)之统一了三国,也并不是“分久必合”的玩意儿,仍是有一段冥冥之缘主宰于其间的。在这恩怨因果的玩意儿上,作者便建立了《三国志平话》的架子,正如褚人获氏之以隋炀帝与朱贵儿的两世姻缘,作为《隋唐演义》的架子一样。这一段的因果公案,在第一卷的开端,即很详细的叙述着。却说汉光武得了天下之后,意欲与民同乐,便于某一年的三月三日,清明节日,开放御园,任百姓与他一处赏花。至时,百姓们拥挤的到来。有一位书生,复姓司马,名仲相的,也随了他们进来。他来迟了些,个个亭馆,都为人所占。他只得坐在一株屏风柏下的绿草茵上,一边喝酒,一边观书。酒在半酣之时,看到秦始皇坑儒焚书,虐待百姓的事,不禁大怒,深怨天公见识不到,却教始皇为君,使人民遭涂炭之苦。才然道罢,忽见荼蘼架边,转过锦衣花帽五十余人,当头八人将平天冠衮龙服等与司马仲相穿戴了,请他上轿,竟抬他到报冤之殿去。他们奏说,因仲相毁谤天公,所以天公命他在阴间为君。如果断得明,判得公,便放他到阳间做天子。否则,贬他在阴山背后,永不为人。仲相便传旨放告。韩信、彭越、英布三人,相继前来告状,说:汉家天下,亏了他们打成,刘邦却恩将仇报,终于杀害了他们。仲相大怒,便传了刘邦、吕雉来。二人互相推托。又传了蒯通来折证,才断定了这一场公案。奉了天公谕旨,教三人分了汉朝天下。韩信为曹操,占了中原;彭越为刘备,占了蜀川;英布为孙权,占了东吴;汉高祖则生于许昌,为献帝,吕后则为伏后;教曹操囚帝杀后以报前仇。曹操占得天时,孙权占得地利,刘备占得人和。又教蒯通为诸葛亮,字孔明,作为刘备的谋臣。又教仲相过了许多年后,托生在阳间为司马仲达,并吞三国,独霸天下。 这一段司马仲相的阴间断狱的故事,流传得极广。至今民间故事,民间戏曲中,尚有所谓“半日阎罗”的,在讲述,在演奏。以理推之,此故事似相传已久,当非始于《三国志平话》的作者。平话作者不过取之冠于书首,作为《三国志》的一个缘起而已。这故事之所以发生,原因是很简单的,不过是民众的不平心理的结成而已。稍稍有了历史知识的人,讲述了前汉的故事,韩信他们的始末,给大众听;大众听了这种的怨抑不平的悲剧古话之后,往往是大为愤慨的。恰好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再世轮回之观念皆深中于人心之中,而三国分汉的故事,便又近在目前,俯拾即是。大众,或要慰藉大众的愤懑与缺憾的说书者,便取了三国分汉的故事,拍合上了这个汉高杀功臣的故事,而凭空捏造出那一大段的因果报应之说。事虽无稽,而听者的心则竟得些快慰了。在绿天馆主编的《古今小说》中,也有一篇平话是专写这一段公案的。那便是《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的一篇。“你又不是司马重湘秀才,难道与阎罗王寻闹不成”之语,显然已成了一句成语。这一篇平话,《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假如不是绿天馆主他自己所作的话,则当是在他之前不久的明代作家所写的。在《新编五代梁史平话》的卷上,也有一小段文字,提起这个恩怨报应的故事的: 刘季杀了项羽,立着国号曰汉。只因疑忌功臣,如韩王信、彭越、陈豨之徒,皆不免族灭诛夷。这三个功臣,抱屈衔冤,诉于天帝。天帝可怜见三功臣无辜被戮,令他每三个托生做三个豪杰出来。韩信去曹家托生,做着个曹操;彭越去孙家托生,做着个孙权;陈豨去那宗室家托生,做着个刘备。这三个分了他的天下。曹操篡夺献帝的,立国号曰魏;刘先主图兴复汉室,立国号曰蜀;孙权自兴兵荆州,立国号曰吴。三国各有史,道是《三国志》是也。 可见这故事在宋时已有的了,或竟是宋人新编的《三国志平话》的引端也难说。元刊本的《三国志平话》的开端,大体皆与此段文字所说的相同,惟有两点相歧:一,多了司马仲相断狱的一个曲折;二,将陈豨改作了更为合理的英布。《古今小说》中的《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一篇,据此看来,颇有依据于另一个本子,而未必即系依据于这部虞氏新刊的《三国志平话》的可能。但我们也可以说,她乃是依据于虞氏新刊的这部《三国志》的这个开端的引话而放大了的。宋人《三国志平话》虽必有韩信三个豪杰报仇的故事,却很难决定她是否也具有司马仲相断狱的故事。(在《五代史平话》所引的极简略的一段文字中是看不出的,因为这种随笔带起的故事,当然是极为简略,仅述其最要的关键的。)而宋本的陈豨之被易为英布,却是到了元代才有的。《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一作,写的既为英布而非陈豨,则已可证其所依据当即为元虞氏刊本而非宋人传本的了。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所叙述的,与虞氏刊本的引话,又颇有不同。虞刊《三国志》中的这个断狱故事,只是一个引话;故视司马仲相不甚重要。《司马貌断狱》一篇则其中心即为断狱,故对于司马貌极尽描写的力量。又作者当为家贫不第,怏怏不平的人,所以对于那位怏怏不平的司马貌,抱着无限的同情。司马仲相在《三国志平话》中颇不出色,在此篇中,则大显其辨才与雄略。他只代理了六小时的阎王,却审判了三百五十余年未曾断结的四宗文卷。第一宗是屈杀忠臣事;原告韩信、彭越、英布,被告刘邦、吕氏。第二宗是恩将仇报事;原告丁公,被告刘邦。第三宗是专权夺位事;原告戚氏,被告吕氏。第四宗是乘危逼命事;原告项羽,被告王翳、杨善、夏广、吕马童、吕胜、杨武。元本只有一宗屈事的,在这里却变为四宗了。除了韩信、彭越、英布投胎为曹操、刘备、孙权,刘邦、吕后投胎为献帝、伏后,蒯通投胎为诸葛亮外,又加之以丁公投胎为周瑜,项羽投胎为关羽,王翳等六将投胎为曹操部下守五关的六将,后来俱为关羽所杀。司马仲相断狱已毕,阎王甚为钦敬,便使之改名不改姓,投胎为司马懿,一生出将入相,子孙并吞三国,国号曰晋。“半日阎罗判断明,冤冤相报气皆平。劝人莫作亏心事,祸福昭然人自迎。”“半日阎罗”之名,已定于此了。清初徐又陵的剧本《大转轮》(《坦庵四种》之一)叙的也是此事,却更是完全脱胎于《司马貌断狱》这一篇的了。 《司马貌断狱》更有两点与虞本《三国志》的引话不同者,一,虞本将司马仲相的时代放在汉光武,《断狱》却将他放在汉末;二,虞本只作司马仲相,《断狱》却作司马貌,字重湘。重湘当然即为仲相一音之转变。司马貌之名,也许是《断狱》的作者杜撰的,也许他另外更有所根据也说不定。 |
国选文学(gx.hkzww.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