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名家文集梦远首页史籍历史戏曲戏剧笔记杂录启蒙修身
外国文学总集选集诗文评论古典小说诗词歌赋先秦典籍诸子百家四库提要
国选文学 > 郑振铎 > 中国文学研究 | 上页 下页
三国志演义的演化(8)


  八

  罗贯中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新安虞氏本的《三国志平话》,其不同的地方,便在:虞氏本是民间传说中的《三国志》故事的一个结果,罗氏本虽题着“通俗演义”,却是抛弃了民间传说,而回转到真实的历史中去的。因此,罗氏本与虞氏本便有了很不相类的几点:第一是削去了流俗传说中太过荒诞不经的事实,如张飞打段珪让,杀太守,诛督邮;曹操劝汉献帝让位于其子曹丕;庞统既投了刘,不得意,又去劝说沿江四郡,皆起叛刘之类。这些事实,实在离开历史太远了,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一见便可知其为荒谬,所以罗氏也不得不将他们逐一的削去了,免得贻通人以口实,免得这部“演义”,只能流行于民间,而上不了士大夫阶级中的“台盘”。最大的刊落便是将司马仲相断狱的一大段入话及孙秀才发见天书的故事完全删去了。这颇使我们的眼界为之一清。本来历史小说以因果报应为起结实是太幼稚、太可笑的。罗贯中氏毅然舍弃了这些“入话”,而单刀直入的即以“后汉桓帝崩,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开始,诚是很有眼光、很有胆识的。

  第二是增加了许多历史上的真实事实。虞氏本只是一个壳子,叙事既疏,所收罗的三国故事也极不完备;一方面既收集了许多的民间的传说,一方面却又遗落了《三国志》上的许多绝好的资料。罗氏本在一方面确尽削除之力,在别方面便自然的要加上了许多的历史上及其他方面所给他的好材料。这些增加的东西,约有三方面:(一)历史故事,如何进诛宦官,祢衡骂曹操,曹子建七步成章,以及姜维的许多故事,钟会、邓艾的取蜀等等。(二)诗词,《平话》诗词,寥寥可数,罗本则搜罗“后人”、“史官”、“宋贤”、“胡曾”等等的诗词,在四百余首以上,诚是洋洋大观。(三)表章书札,罗氏本也依据陈志裴注及本集,搜入不少。《平话》对于当时往来信札表章,往往出之于伪造,极多鄙陋可笑的,罗氏本则一扫此种俗文,大多数改用原作。

  第三是改写了许多虞氏本所有的故事。这一点最多,罗本原是全部改写的,特别是许多虞氏本太过谬诞不经的地方,例如张飞独拒当阳长坂桥一段,虞氏本以为张飞大喊一声,竟喊断了长坂桥,喊退了曹军,这是很可笑的传说。罗氏知其无理,便将其改作了张飞大喊一声,吓破了曹操身边的侍从夏侯傑之胆,跌落马下而死,曹军为之惊退者三十里。这一点是比较有可能性的。

  就这三点看来,可知罗氏本对于虞氏本,其进步是如何的巨大。罗氏在卷首大书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诚是“言副其实”的标示。我们与其说,罗氏本是出于虞氏本,不如说他是出于陈寿的史书更为妥当。真不愧为第一个“按鉴重编”的演义小说作家。

  但第四,罗本的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保存了一部分《平话》的旧事而大加增饰,将原来一页的东西,变成了好几十页。例如:刘备三顾茅庐的一段,在《平话》里只是寥寥的如下的一段:

  话说中平十三年春三月,皇叔引三千军同二弟兄直至南阳邓州武荡山卧龙冈庵前下马,等候庵中人出来。却说诸葛先生庵中按膝而坐,面如付粉,唇似涂朱,年未三旬,每日看书。有道童告曰:“庵前有三千军,为首者言是辛冶太守汉皇叔刘备。”先生不语,叫道童附耳低言,说与道童。道童出庵对皇叔言:“俺师父从昨日去江下,有八俊饮会去也。”皇叔不言。自思不得见此人,便令人磨得墨浓,于西墙上写诗一首。诗曰:

  独跨青鸾何处游,多应仙子会瀛洲。

  寻君不见空归去,野草闲花满地愁。

  太守复回辛冶。至八月,玄德又赴茅庐谒诸葛。庵前下马,令人敲门。卧龙又使道童出言:“俺师父去游山玩水未回。”先主曰:“我思子房逃走圯桥,遇黄石公三四番进履,得三卷天书。又思徐庶言,伏龙胜他万倍,天下如臂使指。”皇叔带酒闷闷,又于西墙题诗一首。诗曰:

  秋风初起处,云散暮天低。雨露凋叶树,频频沙雁飞。
  碧天惟一色,征棹又相催。徒劳二十载,剑甲不离身。
  独步辛冶郡,寒心尚未灰。知者十余辈,谒见又空归。
  我思与关张,桃园结义时。故乡在万里,云梦隔千山。
  志心无立托,伏望英雄攀。卧龙不相会,区区却又还。

  皇叔与众官上马,却还辛冶。张飞高叫言:“哥哥错矣。记得虎关并三出小沛,俺兄关公,刺颜良,追文丑,斩蔡阳,袭车胄,当时也无先生来。我与一百斤大刀,却与那先生论么!”皇叔不答。却说诸葛自言:“我乃何人,使太守几回来谒?我观皇叔是帝王之像,两耳垂肩,手垂过膝,又看西墙上写诗,有志之辈。”先生日日常思前复两遍,今正虑间,道童报曰:“皇叔又来也。”诗曰: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此处乐耕锄。
  蜀王若不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三谒诸葛〕话说先主一年四季,三往茅庐谒卧龙不得相见。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司马仲达曾道:“来不可×,×不可守,困不可围,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今被徐庶举荐,先主志心不二,复至茅庐。先主并关、张二弟,引众军于庵前下马,亦不敢唤问。须臾一道童至,先主问曰:“师父有无?”道童曰:“师父正看文书。”先主并关、张直入道院,至茅庐前施礼。诸葛贪顾其书。张飞怒曰:“我兄是汉朝十七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今折腰茅庵之前,故慢我兄!”云长镇威而喝之。诸葛举目视之,出庵相见。礼毕。诸葛问曰:“尊重何人也?”玄德曰:“念刘备是汉朝十七代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见辛冶太守。”诸葛听毕,邀皇叔入庵侍坐。诸葛曰:“非亮过,是道童不来回报。”先主曰:“徐庶举师父善行,兵谋欺姜吕。今四季三往顾,邀师父出茅庐,愿为师长。”诸葛曰:“皇叔灭贼曹操,复兴汉室。”玄德曰:“然。”

  但在罗本,便演成近五倍之多了:

  次日,玄德同关、张二人,将带数十从者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上黑白分,往来争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者,高眠啸不足。

  玄德闻其言,勒马唤农夫而问之曰:“此歌何人所作?”农夫曰:“此歌乃卧龙先生之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于何处?”农夫遥指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岗,乃卧龙岗也。岗前疏林内茅庐中,即孔明先生高卧之处也。”玄德谢之。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岗,果然清景异常。后人单道卧龙居处遂赋古风一篇……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扣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见屯新野,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新野刘备来访。”童子曰:“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不准,或三五曰,或十数曰。”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便了。”玄德曰:“更待片时。”云长曰:“不如暂回,却再使人来探,未为晚矣。”玄德曰:“然。”乃嘱咐童子云:“如先生回,可言刘备专访。”遂上马,别茅庐,约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称羡不已。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泉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松篁交翠,猿鹤相亲。观之不已。忽见一人神清气爽,目秀眉清,容貌轩昂,丰姿英迈,头戴逍遥乌巾,身穿青衣道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是卧龙先生也。”慌忙下马,趋前施礼。“先生莫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豫州牧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是也。”玄德曰:“久闻先生大名,请席地权坐,少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石之间。关、张侍立于侧。州平曰:“将军欲见孔明何为?”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州平笑曰:“公以定国为主,虽是良心。但恨不明治乱之道。”玄德请问曰:“何为治乱之道?”州平曰:“将军不弃,听诉一言。自古以来,治极生乱,乱极生治。如阴阳消长之道,寒暑往来之理。治不可无乱,乱极而入于治也。如寒尽则暖,暖尽则寒,四时之相传也。自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兵,袭秦之乱而入于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由治而入乱也。光武中兴于东都,复整大汉天下,由乱而入治也;光武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起干戈,此乃治入于乱也。方今祸乱之始,未可求定。岂不闻天生天杀,何时是尽;人是人非,甚日而休。久闻大道不足而化为术,术之不足而化为德,德之不足而化为仁,仁之不足而化为俭,俭之不足而化为仁义,仁义不足而化为三皇,三皇不足而化为五帝,五帝不足而化为三王,三王不足而化为五霸,五霸不足而化为四夷,四夷不足而化为七雄,七雄不足而化为秦汉,秦汉不足而化为黄巾,黄巾不足而化为曹操、孙权与刘将军等辈,互相侵夺,杀害群生,此天理也。往是今非,昔非今是,何日而已,此常理也。将军欲见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玄德曰:“深谢先生见教。不知孔明往于何处?”州平曰:“吾亦欲寻去,未见耳。”玄德曰:“请先生同往敝县若何?”州平曰:“山野之人,无意于功名久矣。容他日再会。”长揖而去。玄德与关、张上马而行。云长曰:“州平之言若何?”玄德曰:“此隐者之言也,吾固知之。方今乱极之时,圣人有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此理固是。争奈汉室将危,社稷疏崩,庶民有倒悬之急,吾乃汉室宗亲,况有诸公竭力相辅,安可不治乱扶危,争忍坐视也。”云长曰:“此言正是。屈原虽知怀王不明,犹舍力而谏,宗族之故也。”玄德曰:“云长知我心也。”遂回至新野。住数日,时值隆冬,玄德使人探孔明。回报曰:“诸葛亮已在庄上。”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之曰:“汝不读书。岂不闻孟子有云,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而不往也。今见贤不以其道,是欲入而自闭其门也。孔明此世之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来谒孔明。未知见否?还是如何?


国选文学(gx.hkz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