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名家文集梦远首页史籍历史戏曲戏剧笔记杂录启蒙修身
外国文学总集选集诗文评论古典小说诗词歌赋先秦典籍诸子百家四库提要
国选文学 > 周作人 > 知堂回想录 | 上页 下页
一七五 日本管窥续


  《日本管窥之四》搁浅了一年有半,于廿六年(一九三七)六月十六日这才写成——花了这些时候,究竟想出了什么结论来了呢?结论是有了,可是不能说好,但是此外也实在没有什么好说了。因为答案是一个不字,就是说日本人的国民性我们不能了解,结果是宣布日本研究小店就此关门,却也十分适当的。这篇文章虽发表出来,可是杂志就未能发行,也不曾收到文集里去,直至解放后有一年曹聚仁先生来北京看我,我把解放以前的旧稿给他看,承他携至香港,于去年春间把《乙酉文编》的第二分印了出来,距原作的年月差不多有二十四个年头了。

  《管窥之四》继承上面的意思,从别的方面来求解说,那篇文章上有一节云:

  “日本对于中国所取的态度本来是很明了的,中国称曰帝国主义,日本称曰大陆政策,结果原是一样东西,再用不着什么争论,这里我觉得可谈的只有一点,便是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有点不大明白,这问题所在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本来对中国的帝国主义不只一个日本,为主义也原可不择手段,而日本的手段却特别来得特别,究竟是什么缘故?我老实说,我不能懂,虽然我找出这个问题来,预备写这篇文章,结果我只怕就是说明不能懂的理由而已。近几年来我心中老是怀着一个很大的疑情,即是关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现象的,至今还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爱美,这在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种种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为什么在对中国的行动却显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艺美术都可作证,行动上却又是那么拙,日本人爱洁净,到处澡堂为别国所无,但行动上又那么脏,有时候卑劣得叫人恶心。这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说是奇迹。我们且具体的举例来说吧:

  其一,藏本失踪事件。
  其二,河北自治请愿事件。
  其三,成都北海上海汕头诸事件。
  其四,走私事件,日本称之曰特殊贸易,如此名词颇有幽默味,但只宜用作江湖上的切口,似乎不是正当国家所可用的名词吧。
  其五,白面吗啡事件。

  以上诸例都可以做我的证明。假如五十岚力的话是不错的,日本民族所喜欢的是明净直,那么这些例便即可以证明其对中国的行动都是黑暗污秽歪曲,总之所表示出来的全是反面。日本人尽有他的好处,对于中国却总不拿什么出来,所有只是恶意,而且又是出乎情理的离奇。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个我是不能懂——因为以不知为不知,宗教我是不懂的,而这个缘故便出于宗教。在那篇文章里我说道:

  “我平常这样想,日本民族与中国有一点很相异,即是宗教信仰,如关于此事我们不能够懂得若干,那么这里便是一个隔阂没有法子通得过。中国人也有他的信仰,如吾乡张老相公之出巡,如北平妙峰山之朝顶,我觉得都能了解,虽然自己是神灭论者,却理会得拜菩萨的信士信女们的意思。我们的信仰仿佛总是功利的,没有基督教的每饭不忘的感谢,也没有巫教降神的歌舞,盖中国的民间信仰虽多是低级而并不热烈者也。日本便似不然,在他们崇拜仪式中往往显出神凭或如柳田国男氏所云‘神人和融’的状态,这在中国绝少见,也是不容易了解的事。浅近的例如乡村神社的出会,神舆中放着神体,却是不可思议的代表物,如石或木,或不可得见不可见的别物,由十六人以上的壮丁抬着走,而忽轻忽重,忽西忽东,或撞毁人家的门墙,或停在中途不动,如有自由意志似的,舆夫便只如蟹的一爪,非意识的动着。柳田氏在所著《世间与祭礼》第七节中有一段说得很好:

  ‘我幸而本来是个村童,有过在祭日等待神舆过来那种旧时情感的经验。有时候便听人说,今年不知怎的御神舆特别的发野呀。这时候便会有这种情形,仪仗已经到了十字路口了,可是神舆老是不见,等到看得见了也并不一定就来,总是左倾右侧,抬着的壮丁的光腿忽而变成了Y字,忽而变成X字,又忽而变成W字,还有所谓高举的,常常尽两手的高度将神舆高高的举上去。’这类事情在中国神像出巡的时候是绝没有的。”这样说来,日本民族与中国人绝不相同的最特殊的文化是它的宗教信仰,而关于这个我们却是无从了解的,他们往往感情超过理性,因此如上边所举的例都是蛮不讲理,有时离奇狂暴近于发疯。外国有一句格言道,上帝要叫一个人灭亡,必先使他疯狂。这句话是不错的,希忒拉和德国的国社党是如此,日本的军阀也正是如此灭亡的。

  我写了四篇《日本管窥》,将日本的国民性归结到宗教上去,而对于宗教自己觉得是没有缘分,因此无法了解,对于日本事情宣告关门不再说话了。但是此后我却又写了一篇,叫作“日本之再认识”,事实上是抄的“刊文”,乃是将《管窥之二》的关于日本衣食住与《之四》的后半接合,便是说从别的方面下手不能够了解日本,这须得由宗教入门,才可懂得,题云“再认识”即言前此的认识都是错的。

  那篇文章是民国廿九年(一九四〇)十二月所作,其时华北已经沦陷,值日本所谓建国二千六百年纪念,特约作文,乃以此敷衍塞责,当时原说有美术品作报酬,经特别交涉,以不受报酬为条件,而所作文章采用与否也不计较,后来经日本国际文化振兴会印为单行本,我自己也收在《药味集》里边,于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在北京出版。


国选文学(gx.hkz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