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名家文集梦远首页史籍历史戏曲戏剧笔记杂录启蒙修身
外国文学总集选集诗文评论古典小说诗词歌赋先秦典籍诸子百家四库提要
国选文学 > 王夫之 > 张子正蒙注 | 上页 下页
大易篇(2)


  是故二君共一民,

  争乱之端。

  一民事二君,

  立心不固。

  上与下皆小人之道也;

  上无让德,下有贰心,乱世之道,小人之时为之。以此而推,心无定主,而役耳目以回惑于异端,气不辅志,而任其便以张弛,皆小人之道。而忠信以为主,博学详说以反约,斯君子之所尚。明体适用之学,于此辨之而已。

  一君而体二民,

  容保者大。

  二民而宗一君,

  大一统。

  上与下皆君子之道也。

  上不泄忘,下无异志,治世之道,君子之时为之。

  吉凶、变化、悔吝、刚柔,《易》之四象与!悔吝由赢不足而生,亦两而已。

  天地之四象,阴、阳、刚、柔也;易之四象,则吉、凶、悔、吝也。吉凶,天之命,阴阳之变化也;悔吝,刚柔、赢不足之情,因乎地之质也:皆自两仪而生。纯阳为天,纯阴为地,而天有阴,地有刚,又各自为阴阳;二而四,四而合二,道本如是,非判然一分而遂不相有也。在天有阴阳,在阳有老少,在数有九七,在地有柔刚,在阴有老少,在数有六八,于是而四象成。故《易》一爻之中,自阴有阳,有老有少,而四象备焉。震、坎、艮之一阳,老阴所变;巽、离、兑之一阴,老阳所变:故曰“四象生八卦”。邵子乃画奇耦各一之象为两仪,增为二画之卦为四象,又增三画之卦为四画之卦凡十六,又增为五画之卦凡三十有二,苟合其加一倍之法,立无名无象无义之卦,则使因倍而加,极之万亿而不可象,非所谓致远恐泥者欤!

  尚辞则言无所苟,

  尚,谓尊信而效法之。《易》辞本阴阳之定体以显事理之几微,尚之,修辞皆诚矣。

  尚变则动必精义,

  少不变,以循礼之中也;老变,以达事之穷也;尚之,随时而求当,义必精矣。

  尚象则法必致用,

  推阴阳、刚柔、动止以制器,其用必利。

  尚占则谋必知来。

  因其时义以定吉凶,君子之谋与神合,知屈伸自然之理而顺之也。

  四者非知神之所为,孰能与于此!

  《易》具其理而神存乎其中,必知神之所为,显于象数而非徒象数,然后能学《易》而尽四者之用。王辅嗣之流,脱略象占,固有所末尽;而谓《易》但为占用,几与壬遁、火珠林等,则健顺毁而几无以见《易》。然则四尚之义,缺一而不足以知《易》,故善言《易》者,其唯张子乎!

  《易》非天下之至精,则词不足待天下之问;

  假设以启疑而断其必然也。天下之问至赜,《易》以易简之词尽之,问者各得焉,惟精于义而不倚形象之粗也。此言尚辞。

  非深,不足通天下之志;

  通天下之志,所以穷理也。此言尚变。

  非通变极数,则文不足以成物,象不足以制器,几不足以成务;

  极数,尽数之损益而止于其则,故大衍止于五十,乾、坤之策止于三百六十,卦止于六十四,爻止于三百八十四,变通而有极,故言而有物,行而有制,制器而适于用。此言尚象。

  非周知兼体,则其神不能通天下之敬,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乾、坤并建,阴阳六位各至,足以随时而相为隐显以成错综,则合六十四卦之德于乾、坤,而达乾坤之化于六十有二,道足而神行,其伸不齐,其屈不悔,故于天下之故,遗形器之滞累,而运以无方无体之大用,化之所以不可知也。此明《易》之为道,圣人以天性之神,尽天地之妙,而立为大经,达为百顺,非其他象数之学所可与也。焦赣、京房、虞翻之流,恶足以知此,况如火珠林之鄙俗乎!

  示人吉凶,其道显矣;

  贞妄得失,吉凶必应其则,示天下以可知也。

  知来藏往,其德行神矣;

  吉凶未著,从其贞妄之性情而早知其变之必至,所以诏天下于德者,其用神也。

  语蓍龟之用也。

  用,所以前民而正其行也。

  显道者,危使平,易使倾,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之道也。

  吉凶之变,危而可使平,易而或以倾,得失争于善恶之几,能戒惧以持其终始,则要归于无咎,其道至约而昭示无隐,所谓显也,乃已成之象占也。

  神德行者,寂然不动,冥会于万化之感而莫知为之者也。

  道虽显于象占,而其所由然,不待事几之至前,设其理于阴阳未剖之先,豫以应天下之感,人之所以不能知者,《易》已早知而待之。唯其达乎屈伸动静之妙,故不俟时至事起而谋之,此不测之神固乎诚者也。

  受命如响,故“可与酬酢”;

  天道人事本通一而相酬答也。

  曲尽鬼谋,故“可以佑神”。

  佑,助也。鬼神之谋,奚能喻于人;而《易》曲尽以著其忠告,是赞助乎神也。

  开物于几先,故曰“知来”;明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

  弭患于前而后效著于后,《易》之戒占者,其贻谋久远也。

  极数知来,前知也。

  前知者,非偶因一数之盈虚而测之;尽其数之所有,而万变皆尽,来者无穷,莫之能逾也。

  前知其变,有道术以通之,君子所以措于民者远矣。

  变无常而道自行乎其中,劝进其善之利而戒以恶之所自积,则民咸可喻于君子之义,而天下万世共由以利用安身。

  “洁静精微”,不累其迹,知足而不贼,则于《易》深矣。

  此释《礼记经解》之言而示学《易》之法。洁静者,不以私渎乱而洁清其志,静以待吉凶之至也。精微者,察其屈伸消长之理而研于义之所宜也。不累其迹者,因数而知象,数为象立,不泥于数,固象而穷理,象为理设,不执于象也。知足不贼者,止于义之所可,而不谋利计功、侥幸于吉之先见以害正命也。如此以学《易》,则可以寡过;以占筮,则知惧而无咎矣。彼执象数而役志于吉凶者,固不足以与于《易》也。

  “天下之理得”,元也;

  万事万物皆天理之所秩叙,故体仁则统万善。

  “会而通”,亨也;

  理无不通,故推而行之皆顺。

  “说诸心”,利也;

  利合于义,则心得所安。

  “一天下之动”,贞也。

  大经正,则随所动而皆不失其正,此推本而言之。谓乾具此四德,故以备万善而协于一也。四德分而体用自相为因,元、贞,体也;亨、利,用也;惟元统天下之理,故于事通而于心说贞者,贞于其元。惟贞于仁,故通万变而心常安,乃必通乎事而理始咸得,说乎心而后居正不疑,则亨、利,用也而抑为体。故《文言》分析四德,而彖则大亨而利正,其义一也。孔子之《易》,曾何异于文王哉!

  乾之四德,终始万物,迎之随之,不见其首尾。


国选文学(gx.hkz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