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选文学 > 林语堂 > 吾国与吾民 | 上页 下页 |
第三章 中国人的心灵 一、智慧 |
|
前面一章所述中国人之德性倘能获得一共通的结论,则应为“心灵战胜物质环境的优越”。这样说法,其意义非一。不仅谓能引用人类的智巧改变充满痛苦惨愁的世界,使转化为适合人类住居的场所,它也指出一种轻视体质上的兴奋与力量之意义。孔子老早把子路训斥过一番,说他粗鲁。吾想他一定会嘉许琴妮·滕尼(Gene Tunney)之辈,能与文人学士相周旋,而彬彬有礼,不失君子之风。孟子也曾区别过用智与用力二者之不同,而毫不迟疑的以智力位于劳力之上,他说:“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因为中国人从无平等之胡说,而尊敬智识阶级殆已成为中国文明之出类拔萃的特性。 这尊重学问的意义又与西方通常的解释略有不同。因为像许多中国学者终身孜孜不倦以专志于其笼统的所谓学问,欧美学者像几位大学教授乃聚精会神以研究某一特殊的专门科目,其治学精神有时几等于病态的矜夸与职业的嫉妒,故所予人之印象远较为深刻。中国人之尊敬学者,基于另一不同之概念,因为他们尊敬学者的那种学问能增进其切合实用之智慧,增进其了解世故之常识,增进其临生死大节严重关头之判断力。这一种学者所受的尊敬至少在学理上是从真实的价值得来的。无论地方的或国家的纠纷,人民都盼望饱学先生下一个冷静底判断,盼望他放出眼光远大的观察,盼望他在一个关系复杂的行动和决议上获得较清楚之悟解,因此亦视之为天生的指导和领袖,而真正的领袖都被当作心灵上的领袖。由于民众大多数目不识丁,维持领袖地位本非难事,有时只消讲几句成语,令不识字者听之一知半解,或引证一些历史掌故,一般人民只能从戏台上略窥一二的,也就够了。引证史实常能解决争论,这是出于民族特性。因为中国人之思考是具体的模拟,此观念多少能把当前的情形纳入一般人民所能全体了解的范型。 著者前面说过,中华民族受了过分聪明的累,像表现于他们的老滑头,表现于他们的冷漠无是非心,表现于他们的和平性格者,此等性格已跟怯懦相差无几。大概聪明有理性的人都是懦夫,因为聪明理性的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倘使吾们能澄清思虑观察一下,一个人倘把脑袋猛然向前“冲过头”,鼓其发了酒疯似的锐气以期迎击一颗铅弹,仅仅是为了报纸所鼓动的原因而牺牲,当然是再愚笨也没有了。倘他能用他的脑筋读一读报纸,他就不会冲头阵,倘他能善自约束,少喝一杯烧酒而保持头脑清醒,他就会理智的畏缩起来。上一次世界大战告诉吾们,许多仁人君子,平时在大学中称一时俊彦,及大战爆发,他们所忍受的心灵上的痛苦,非一般壮健而浅智者流所能想见其万一。故私逃兵役为一个人对本人尽职之一大德性,这不是一个新兵的感觉,而是当了四年军役的士兵才有此感悟,这实在是开放于理性的诚实人面前的唯一明哲之道。 但是中华民族一般的智力,在怯懦以外,亦有别种材料可用以表明。中国留学欧美之大学生多能在文学方面显其优异,著者觉得这不能认为出于拣选方法的关系。盖中国人之“心”在国内久已熟习于文学之探讨。日本人曾讥讽地予中国人以“文学国家”之雅号,盖并未说错。随手举一例子,便是现下流行杂志之大量生产,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一本杂志,只要有三四友人合作经营,不难吸收无数之著作家,名作如林,纷至沓来,直可使编辑先生头为之晕,目为之眩。昔日之科举制度,亦为一种灵才之考试,故中国人盖已久经琢磨于辞藻之美的使用法与机灵之文学特性,而诗的培养尤足训练他们养成优越的文学表现技巧和审美能力。中国的绘画已达到西洋所未逮的艺术程度,书法则沿着独自的路径而徐进,达到吾所信为韵律美上变化精工之最高程度。 是以中国人之心灵不能谓为缺乏创造力。它的发明才能则与中国工业相等,滞留于手工艺阶段。由于发展科学方法之失败,和中国人思考之特殊性,中国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是落伍了。著者深信倘能适当利用外来的科学方法,予以充分之研究,中国自必亦能产生大科学家,而于未来世纪中一显其好身手。 至中国固有之智识,亦不限定读书人阶级。中国人仆役亦常具有相当智慧,故善解人意而颇受欢迎,其地位至少足与欧美仆欧并驾齐驱。中国商人在马来、在东印度与在菲律宾,事业都极为发达,其主要原因即中国人之智巧高于土人,并出智慧所生之美德,似俭约、勤恳、坚忍、目光远大,亦常高于土人。尊敬读书人之结果,使中下阶级亦产生一种崇尚文雅之心理,这一点,向不为外人所注意。上海西侨有时颇触恼了各大公司的售货员,因为外国人而对他们讲起洋泾滨来,却不知道他们的英语之高明,连一分离不定词(split infinitive)也颇讲究。凡需要精细的工作者,中国工人很容易训练成高明的技师。你倘有幸到贫民窟工厂区去溜达一趟,包管你碰不到像西方同样区域里头所遇到的魁梧粗壮强兽型的人物;像那些阔腮颚低额角、臂力雄健的人物;你碰到的人物却属于另一典型,他们有伶俐的目光,愉悦的容貌,和理性的脾气。智力高下不同之等级,中国人远较许多西方民族为简少,女子智力之高下分别率则较之男人家尤小。 |
国选文学(gx.hkzww.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