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名家文集梦远首页史籍历史戏曲戏剧笔记杂录启蒙修身
外国文学总集选集诗文评论古典小说诗词歌赋先秦典籍诸子百家四库提要
国选文学 > 现代文学 > 艽野尘梦 | 上页 下页
第六章 退兵鲁朗及反攻(1)


  长裿至鲁朗,颇重射击,日引官长至郊外比射,以定升降。又用川人周春林、张鹏九,鄂人方仲孺三人。周随军入藏,任排长。张随运输队入藏,任书记,亦众所不齿者。不一月,周升预备营管带,方、张皆擢升善后委员,日夕不离左右,长裿颇倚重之。后波密平定,长裿委张为冬九理事官,委方为彝贡理事官。尤记方任事之初,寓书遍告朋辈。书中有“弟以武夫而干文事,不啻汗牛充栋”之语,全藏传为笑柄焉。

  前敌易帅,多所更张。又值初秋,气候渐寒,余乃令西原随钟颖一同回德摩,请检寒衣。西原初不肯,余许以翌日出发同来,始行。

  余回鲁朗后,搜讨申儆,士气大振。波番兵亦严守冬九,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住经月,赵钦帅始遣彭日升率边军三营,定期由硕板多经春多山,直捣中波密。令我军同时向冬九攻击前进。长裿奉令因准备粮秣运输,迟四日,始令余率部先进,附格林炮三挺。余整队出发,沿途皆无波番兵。至冬九桥,亦空无一兵。搜索寨内,居民亦迁徙。余甚诧之。遍搜附近数里,均无人迹。判断边军必已攻入中波密矣。乃急报长裿,请示进止。余是日,即就桥西平原中,刈草莱,张帐幕止宿焉。此地久为波番兵所据,尸骨遍野,壁垒依然。余下马凭吊,尤恍惚如闻当日奋呼杀贼声也。夜半,时闻臭气,不能成寐。秉烛起而迹之,则不少断肢残骸,掩藏土中,余枕畔亦得碎骨数块。盖鏖战久,天又炎热,亡尸骸不能收殓,以致血化青磷,尸残原野。睹兹遗骸,不禁恻然。

  【[校注三十二]赵尔丰此时已调署四川总督,行在甘孜,得藏中请会攻电,即饬统领凤山,督新军前营管带彭日升,西军中营管带顾占文,西军左营管带牛运隆凡三营自硕板多进军。另饬新军后营管带程凤翔自桑昂(科麦)进军。计凡出兵四营,分两道。自硕板多进之彭日升,曾与陈遇,故陈但知此三营也。其时边军精悍无匹,加以久习边事,入番境,如在康途。加以全波壮丁多已调攻冬九。故边军入波时,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下上波密之春多寺、松宗寺、薄宗寺等中心地点。波密头目白马青翁,仓卒返救,亦被边军攻破。波民皆逃集中波密。故藏军反攻时,下波密已无一兵矣。】

  次日午后,长裿亲率大军至。信宿即进,留余殿后。余迟一日始出发,过纳衣当噶、八浪登时,旧垒重经,遍检遗骸,日久天热,悉化虫沙。仅在八浪登下山时,寻获刘队官尸身一具,火化,裹包携之行。余皆残骸满地,碎骨渗沙,无法认识矣。余惟念忠诚正气,亘古常存,固不必辨蒋侯之骨,归穆伯之丧也。因在此停止半日,督令士兵,聚残骸于一处掩埋之,始行。由八浪登前进,经京中、树枝、央噶三山,皆重岗叠岭,高耸入云,远近众山,一齐俯首。而危崖狭道,陡峻异常。

  我军穷三日之力,始能通过。每上下一山,皆须整日赶行。恒登降于深壑绝涧中。山中皆千年古树,大树十围,高数十丈,直矗霄汉,荫蔽不见天日。此道偶有番商往来,然负重而行,必须六日始能通过。三日宿山上,三日宿谷底。山上无数尺平地可栖止,故番商恒傍大树根,凿穴隐身,以避风雨。久之,穴宽八九尺,深五六尺,人可挺卧其中矣。然凿穴如此之巨,尤未占全树之半。此真大而无所可用者也。

  余尝谓材虽栋梁,而生非其地。不遇其人,亦终老穷荒,弃如废材。人之怀瑾抱璞而不遇者,亦尤是耳。又山中秋高叶落,泉水久浸,遂成积潦;水阴寒而含毒汁,番人饮之,颔下生肉瘤,垂五六寸长。波番无老幼、男女皆有之。下山,地势起伏,行半日至汤买。薄藏布江横其前,宽十余丈,波涛汹涌,有藤桥通之。大军前进后,已被番人砍断,乃就河岸宿焉。是日,行进甚速。途中渴燥,汗流不止。入河濯巾洗尘,又觉寒透肌骨,不可支。盖波地山高岸陡,溪小水寒,终岁不见天日故也。

  【[校注三十三]按自纳衣当噶至汤买(亦作汤木)之间,凡大山四重:八浪登、京中、树枝、央噶是也。高度皆在四千米左右,然山脚底而河谷深狭,崖路陡险,故觉其高倍常。此山脉为工布与波密之古界。后因波密强悍,工布孱弱,致德摩山以东,鲁朗、冬九、给衣当噶等村亦为波密民占领也。汤买临薄藏布江,那波密河也。薄藏布即波异译。其东北部地势高,称为“波堆”,即上波之义。西南部海拔低,称为“波密”,即下波之义。藏人统称之曰“波部”。汉人不惯呼一音地名,故曰“波密”也。藏布者,“清洁者”之义,藏人以称大河之圣洁者,“雅鲁藏布江”、“薄藏布”同义,又加江与河字,乃汉人所增益。波密全境,胥属此河流域。各支流皆出于雪山,此带地主雪量甚大,故水源丰富,源流虽不勘长,干流之水量甚大。水急江阔,津梁难施。幸地暖多藤,所在以藤为笮(溜索桥)。汤木桥,以其地名桥之一也。

  凡饮水多含有机质乏于矿质者,其人颈生瘿瘤,曾见多数森林区域,与缺乏食盐之地,其人皆如此。多食海盐及海带足以解之。因两物中多含碘质,故知瘿瘤必由碘质缺乏而起,然则输入碘质于血液,或吞食碘化物,应足以疗之。波密乏于食盐,而多森林,故其喉瘿特重。】


  是日,遍寻居民,皆匿不出见。夜有一番人至,乃此地小头目也。余悬重赏,募人架桥,诺之。次日凌晨,即引一老人,负藤绳两盘至。沿河上下呼唤甚久。始见对岸来一番人,手携毛绳。于是彼此各持绳的一端,向上流力抛。忽两绳相交结,成一绳。再张索桥,引渡而过。两岸原有石墩,高丈许,中埋木柱。拴桥绳于柱上,即成桥梁矣。对河番人,攀缘藤绳而过。余取所携毛绳观之,其一端系有三梭铁钩。又视老番绳端,亦系一铁球,大如卵,始知两绳相交,即钩结为一矣。渡桥去,人依桥柱,背河而立。有曲木,长尺许,如半月形,紧系胸间,桥绳即由此穿过。另一细绳,系人背上。自此岸循索溜达波岸,一人牵引之。凡渡河之人,仰身倒下,手足紧抱桥绳,手攀脚送。徐徐而过。对河一人持细绳,亦徐徐牵引之。

  桥既成,官兵陆续渡之。每渡一人,约十分钟之久。全营三日方渡毕。当我军初渡兵一排时,余即继之渡过。初则顺势下降,甚易。向下视洪涛,不无惴惴耳。迨渡至桥中,绳下坠丈许,距水面亦不过二丈。浪花喷飞,扑面沾衣,不觉惊心动魄。仍竭力攀缘,久之始达彼岸,已喘汗交作矣。此岸有居民百余户,时均已逃避。余驻此两日,俟全营渡毕始行。从此道路稍平,山较少。河有岸,沙洲七八里,皆木瓜树,郁然成林,树高丈许,结实累累,清香扑鼻。

  又行十余里,接长裿令,以彝贡番人复叛,驻军损失颇巨,令余急率部进剿,以清后路。又行数里,遇一司书狼狈至,乃由彝贡逃出者,携之同行。至别夹宿营,询其经过。知大军至汤买,彝贡喇嘛即来投诚,乃留兵一队驻其地。殊官兵垂涎喇嘛寺财物,肆行掠取,遂激变。复聚众千余,围攻两日,驻军不支,被缴械。死伤尤重,生还者不过四十余人而已。


国选文学(gx.hkz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