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名家文集梦远首页史籍历史戏曲戏剧笔记杂录启蒙修身
外国文学总集选集诗文评论古典小说诗词歌赋先秦典籍诸子百家四库提要
国选文学 > 王夫之 > 礼记章句 | 上页 下页
卷三十一 中庸(6)


  哀公问政。

  〖注〗哀公,鲁君,名蒋。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注〗“方”,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夫,防无反。)

  〖注〗“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衍〗“人道”者,人之所以为人,有其性,有其情,有其才,而能择能执者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注〗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能仁其身。〖衍〗备仁之理于身也。

  〖注〗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矣。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杀,所戒反。)

  〖注〗“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衍〗此言“仁”者,爱之理,仁之用也,道也。知仁勇之仁,言心之德,仁之体也,性也。立体以致用,而后用无不行,率性而道乃可修也。

  〖注〗“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已。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注〗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在此。”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衍〗此节既结上文,抑与“知斯三者”一节相为终始。此但言举政之道不可以不然,乃知其不可以不然而终不能然者,未得所以能然之实而致功也。知以吾三近之德修身而治人,则天人皆知,而诚身顺亲,仁义礼之无不举矣,人道之所以能敏政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知,珍义反。)

  〖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衍〗亲、义、别、序、信,仁义礼而已。

  〖注〗“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衍〗“所以”者,取之身而加彼之辞。

  〖注〗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衍〗诚则人欲自不能间。但遏人欲而未即能诚,德亦终非其德也。

  〖注〗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衍〗“诚实此三者”,言三者之皆充实也。一有不诚,未至乎充实,断而不恒,小而不扩,偏而不全也。若夫伪者后起之妄,小人之所为无忌惮,非一有不诚而即伪也。三者之未实,则必为欲所乘;然虽人欲间之,亦尚未至于伪,惟不仁不知不勇之极,而济之以无忌惮之才,然后伪生。诚不与伪对,但去伪亦未能诚。而先儒或言去伪存诚者,乃为陷溺梏亡深重者示自新之路,去伪而不自恕,不自恕则愧怍而反求诸道,庶几可得而诚也。乡党自好者其伪亦鲜,何况君子而岂但无伪之即诚哉!然则君子之存诚也,惧三者之未充实,则以好学充其知,力行充其仁,知耻充其勇而已矣。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强,其尔反。)

  〖注〗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衍〗总以见知仁勇之交相为功,而生安、学利、困勉,皆资所性之达德以知行耳。学者不得其立言之旨而效其分配,为无益而已矣。

  〖注〗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衍〗困勉者亦有能自强不息之资,惟其三近之德足于性也。

  〖注〗吕氏曰:“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衍〗绳墨之不可改,彀率之不可变也。

  〖注〗“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呼报反。“乎知”之“知”,珍义反。)

  〖注〗“子曰”,二字衍文。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通上文三知为知,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之次也。〖衍〗三者皆性之德也。知、仁、勇,天德也。天德者,天之道。此三者人之性,人之道也。“近”者,天人之辞,人以是而近天,所谓“达天德”也。天人于此而相接,所谓“继之者善”也。盖尝论之,天之明于人为知,天之纯于人为仁,天之健于人为勇,是其主宰之流行化生,人物为所命之理而凝乎性焉。然人之与物,虽有偏全、大小、明暗、醇疵之不同,而皆有之矣,惟此好学、力行、知耻之心,则物之所绝无而人之所独也。抑天之所未有,而二气五行之精者凝合为人而始有也。天地之生人为贵,贵此而已。天有道而人能弘之,弘此而已。以向于学而好之不舍者,孰为诱之?以务于行而力之不吝者,孰为勉之?以有所耻而知其所当耻,以不昧于耻者,孰为区别而警之?触而用之,有其几焉;反而求之,有其实焉。发之不知,存之不忘,用之不倦,不学而能,不虑而知,非所性固有之德哉?诚之者,人之道也。人之道者,人之性也。故以此三者修身而身修,以此三者治人而人治,不可胜用也。尽其心则性尽而道弘矣。不知用此,则虽知知而知有所穷,不能复通;知仁而仁有所间,不能相保;知勇而勇有所竭,不能复振。无他,上用天德,则形器所域,固不能与天同其理;下用与物同有之性,则且与物同其偏而一往必穷也。故子曰:“不如丘之好学也。”又曰:“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圣人之性焉,安焉者;性此、安此而已矣。其曰“勇之次”者,则以见圣人以至于愚柔之资,皆有此三者尔,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也。

  〖注〗吕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返,懦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注〗“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乎人矣。〖衍〗人道之所以能敏政也。

  〖注〗言此以结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注〗“经”,常也。“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子”,如父母之爱其子也。“柔远人”,所谓“无忘宾旅”者也。此列“九经”之目也。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取友,然后修身之道进,故尊贤次之。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此九经之序也。”视群臣犹吾四体,视百姓犹吾子,此视臣视民之别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注〗此言九经之效也。“道立”,谓道成于己而可为民表,所谓“皇建其有极”是也。“不惑”,谓不疑于理。“不眩”,谓不迷于事。敬大臣则信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间之,故临事而不眩也。来百工则通工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柔远人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途,故“四方归”。怀诸侯则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矣,故曰“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齐,侧皆反。去,邱矩反。远,于愿反。好,呼报反。恶,乌路反。敛,力验反。既,许亮反。禀,力稔反。称,昌孕反。朝,直遥反。)

  〖注〗此言九经之事也。“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任使令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忠信重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盖以身体之而知其所赖乎上者如此也。“既”,读曰“饩”。“饩禀”,稍食也。“称事”,如《周礼》稿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也。往则为之授节以送之,来则丰其委积以迎之。“朝”,谓诸侯见于天子;“聘”,谓诸侯使大夫来献。《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厚往薄来”,谓燕赐厚而纳贡薄。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注〗“一”者,诚也。〖衍〗“一”,犹言无异道。择善而后知所诚,固执而后无不诚,《大学》所谓“无所不用其极”也。

  〖注〗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之实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行,胡孟反。)

  〖注〗“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衍〗立天下之大本而后素无不定,所以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也。

  〖注〗“跲”,踬也。“疚”,病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文所推是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注〗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意。“反诸身不诚”,谓反求诸身而所存所发未能真实而无妄也。〖衍〗“所存”者,一于存真;“所发”者,加之察妄。

  〖注〗“不明乎善”,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也。〖衍〗“天命”,天之命我者也。凝乎心而至善有恒,万物皆备于我,于己取之而已,故格物致知,非逐物而失己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从,七恭反。中,陟仲反。)

  〖注〗此承上文“诚身”而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衍〗“妄”者,无本而动之谓,天理不实,人欲间之以动也。

  〖注〗天理之本然也。〖衍〗天下之事,其本然无非天理,不随妄动,无不诚也。

  〖注〗“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衍〗既其当然,抑其能然;惟其能然,是以当然。

  〖注〗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衍〗德,已成之德也。如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已。

  〖注〗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衍〗“未至于圣”,圣功尚未成也。“此则所谓人之道”,既已为人则必务乎此,虽圣人亦以此而尽其人道,好问好察,拳拳服膺,皆圣功也。

  〖注〗不思而得,生知也。〖衍〗义精则“不思而得”。

  〖注〗不勉而中,安行也。〖衍〗仁熟则“不勉而中”。

  〖注〗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注〗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尝百倍其功,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吕氏曰:“君子之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柔者可进于强;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明、柔不能立而已矣。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衍〗欲反其同,即以其所同者反之。好学、力行、知耻,人之与圣人同者也。以此三者合而用之,则弗措矣。气质者与生而俱,非性之德无以变之,则终于愚柔矣。愚柔者以变化气质,圣人以驯至圣功而达天德,不可有二用,有二用则终不可得而同也。

  〖注〗“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今以鲁莽灭裂之学,或作或辍,以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

  ▲右第二十章。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尔。〖衍〗格天配命,创制显庸,皆一实之理,人或知之,而要诸至德之原,皆自好学、力行、知耻而生。呜呼,知此者鲜矣!


国选文学(gx.hkz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